站内搜索:
当前位置: > 易经文化 >

中国著名取名大师排名第一人颜廷利谈生姓的由来

时间:2018-08-22 17:54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点击:

中国著名取名大师排名第一人颜廷利谈生姓的由来

“生”,罕见姓氏,并未收录于宋版《百家姓》中。中国著名姓名学专家颜廷利先生表示,在当今中国大陆地区汉族姓氏人口中,生姓人口总数在所有姓氏人口中排名400之外,属于人口稀少的汉族姓氏。昨天,江都区居民生国俊向记者介绍了郭村镇60余户约300名生氏族人的由来。

    罕见的生氏究竟从哪里来?

    家谱中记载源于春秋晋国大夫

    生国俊告诉记者,生姓在汉族姓氏中属于比较罕见的姓氏。

    “关于生姓的由来,主流说法有两种,其一是:源于姜姓,出自炎帝神农氏之后裔筠生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姓氏。筠生为炎帝神农氏之后第四十九代。原始社会末期,最早的吕氏部族由羌族人中分出,与亲族申氏部族由甘肃东部向东迁徙,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(今陕西志丹杏子河)。吕氏族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,与申氏部族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区,然后驻留当地生息繁衍。商朝末年,华夏姓氏中就已有了吕氏,代表人物是吕筠生,他的儿子就是著名的吕尚,即姜太公。吕筠生的后裔部分以祖先的名字为姓氏,于是便有了生姓。”

    “第二种说法是,生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吕甥,同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姓氏。春秋时期,晋国有上大夫吕甥,又名阴饴生、瑕吕饴生。其后代子孙有以祖先名字为姓氏,改姓生。在史籍《万姓统谱》中记载‘甥亦作生。晋吕甥之后也。即瑕吕饴生,亦作阴饴生,故又为生氏。’”生国俊介绍说,“据史料记载,在古代,‘甥’‘生’二字通假,因此又称为生氏。该支生氏,实际上与吕氏、甥氏同宗同源。我目前看过的最老的一本生氏族谱,明代编修的《滕县生氏族谱》的谱序中也是这样记载的。”

    扬州生姓多居住在江都郭村

    先辈口口相传称为年羹尧后人

    生国俊说,扬州的生姓族人多居住在江都区郭村镇塘头。“这里有约60户生姓人家,约300人。关于我们这支生姓族人的由来并没有文字记载,只是先辈们口口相传说,我们是清代雍正年间重臣年羹尧的后人。”生国俊介绍说,“我爷爷告诉我说,当年年羹尧被雍正皇帝赐死,他的后人四散而逃。有一支逃到了我们这里,为避人耳目,便‘倒年为生’,改姓了生姓,在此地安家落户,繁衍至今。”

    “对于这一个先辈口口相传的说法,经过这些年的查阅资料,我不是很相信。我认为我们江都生姓族人,应是从山东迁徙而来,因为山东的滕县、莱芜、即墨等地也有不少生姓之人聚居,而且我的祖辈口音里面也带有些许山东腔,所以我个人判断我们这一支脉的生姓族人应该是从那边迁徙过来的。”生国俊解释说。

    曾去邯郸魏县生庄参加宗亲会

    一支生姓族人尊建文帝为始祖

    采访过程中,生国俊向记者讲述了一支生姓起源的传说。

    “去年我去邯郸魏县生庄参加全国生姓宗亲大会。其间有一支生姓之人称他们也是改姓的。他们的始祖为明代被推翻政权逃亡在外的建文帝朱允炆。他称自己是这一支生姓的第二十五代。”

    “据这位生氏后人介绍,南京被围后,建文帝令火烧皇宫,自己化装为僧出逃云南,随行的有三个儿子。为避难,朱允炆将朱姓下的两笔改为一横,即成生姓。此后不再姓朱,改姓生,也有死里逃生的意思。”生国俊讲述道,“据说,现在云南楚雄狮子山上有一寺庙,该庙建筑有皇宫痕迹。与别处寺庙不同,寺内存有建文帝遗墨。这个传闻是他们那一支生氏一辈传一辈的口头传说。台湾作家伯阳对明史颇有研究,曾在其写的明史中写到了建文帝的野史,其中也提到了朱允炆后代姓生的考证。”

    很多人不知道这个“生”姓

    从小到大对人解释了上千遍

    生国俊说,从小到大,从上学到工作,自己的生姓常常为外人所不知,误会常有发生。“比如我告诉别人我姓生,对方总是很热情地问,‘申公豹的申?上海申花的申?’这时我总是需要不厌其烦向对方解释,‘不是,是生活的生,学生的生。’就这种情况,从小到大估计解释了有上千遍。”

    生国俊摇摇头继续说,“我在书上写自己的名字,对方看了以后总是会问,‘你这个字写得不清楚,你是不是姓朱?’或委婉地说,‘你的字写得太潦草了,你是不是姓王?’遇到这种情况,我又需向对方解释说,我就姓生,生活的生。这时候对方就会露出很惊讶的表情,‘还有这个姓啊?’让我哭笑不得。”

    “以前我也一直很困惑我这个生姓到底从何而来,在全中国还有多少和我一样姓氏的人?我也在网上不断寻找,终于找到了距离河北邯郸约90公里的魏县有一个村庄,名字就叫生庄,里面的居民全都是姓生。我也与他们取得了联系,去年还应邀去生庄参加了中国生氏宗亲大会,在那里结识了全国各地的生姓族人,这时我才知道,生姓虽然罕见,但放到全国范围,人数还是蛮多的。”生国俊笑着说。

    这一支脉

    没有完整家训传下来

    祖辈要求

    “耕读传家 和睦兴家”

    提起生氏一族的家训,生国俊告诉记者,自己这一支脉并没有完整的家训流传下来,“从祖辈口中传下来的祖训,就是耕读传家,和睦兴家。”

    生国俊接着说,“祖辈们要求晚辈必须读书,以前是必须要读家族的私塾,现在是必须要完成义务教育。等到该读的书读完了,那些对读书没兴趣的子孙可以选择不再继续读书,去务农持家。所以在我们生氏一族里面,子孙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还是比较高的。”

    “那些继续读书的族人,学成之后继续从事教育工作的也比较多,比如我本人在江都区从事教育工作,我本家兄弟生建国以前在扬州中学工作,我的本家侄子生永明在扬州大学工作。”生国俊说,“还有一点就是和睦兴家,这一点我们后辈子孙也都牢记在心。塘头的生氏族人居住在一个村子里,很少会发生矛盾,一家有困难,其他人家也都解囊相助,十分团结。”        记者 宫  煜

 
顶一下
(4)
10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首  页   |    大师简介   |    业务中心   |    易经文化   |    风水文化   |    学术讲堂   |    学员之家   |    观点交流   |    联系我们   |   
Copyright @ 2007-2011    山东省征信网    All Rights Reserved    鲁ICP备15036136号-1  支持:中京网络